close
  最近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 提及二戰時盟軍的轟炸機常被德軍的地面炮火擊落, 於是英國皇家空軍便委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的統計學家沃德教授(Abraham Wald)做統計研究, 請他提出建議機體裝甲應該如何加強, 才能降低被砲火擊落的機會。



  沃德教授針對聯軍轟炸機的彈著點資料研究發現,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部位(如上圖右),而飛行員的座艙與機尾,則是最少被擊中的部位。英國皇家空軍對這份詳細的研究很滿意,但在研究成果報告會議時引發一場激辯,負責該專案的指揮官認為根據研的彈著點分佈,應該強化機翼的裝甲強度,而且依他個人豐富的飛行作戰經驗,他也曾被炮火擊中機翼,要不是靠他飛行技術老到及好運氣,早就機毀人亡了。而沃德教授認為應當加強座艙與機尾的裝甲,因為他認為飛機很少發現彈著點的部位,並非真的不會中彈,而是一旦中彈,根本就無法返航。

  皇家空軍部陷入苦思。他到底要相信這個作戰經驗豐富的飛將軍,還是要相信一個獨排眾議的統計學家?由於戰況緊急,無法做更進一步的研究,部長決定接受沃德的建議,立刻加強駕駛艙與機尾發動機的防禦裝甲。不久之後,聯軍轟炸機被擊落的比例,果然顯著降低。

  同時英國軍方動用了敵後工作人員,蒐集了部份墜毀在德國佔領區內的聯軍飛機殘骸。它們中彈的部位,果真如沃德所預料,主要集中在駕駛艙與發動機的位置,驗證統計學家是對的。

  由這個案例得出這個值得警剔的結論—“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第一:蒐集更多資料,並不會改善決策品質。因為彈痕資料的來源本身就有嚴重的偏誤,努力蒐集更多的資料,恐怕只會更加深原有的誤解。

第二:就算找更多專業人員來提供專業意見,也不能改善決策品質。就像召集更多作戰經驗豐富的飛行員來也無益,因為他們本身正是產生偏誤資料中的一部份。簡單的說,當他們愈認真凝視那些「看得到」的彈痕,他們離真相就愈遠。

  我們週遭這種"存活者偏差"的陷阱就隨時存在, 舉個例--“存房子打敗績優股”、”基金達人教你戰勝大盤”,這類主題常在投資理財媒體看得到, 文中會有一些成功案例, 但若没去追根究底, 每個人投入的時間點不一, 資金實力也不同, 經濟成長的階段不同, 區域發展也不同, 若大家都只看成功的那面就這樣跳進去跟著做, 真不知失敗的人會有多少?

"存活者偏差"也曾被詐騙集團拿來發揮過--
  詐騙集團會在一開始發匿名信給你,表示這個月(假設1月)市場會上漲。結果市場果然上漲,但你應該會不以為意,因為大家都知道有元月效應這回事。到了下個月你又接到另一封信,向你表示市場將下跌。這一次,又給那封信說中了。三月再接到一封信,情形一樣。七月,你對那位匿名人士的先見之明很感興趣,對方邀你投資某個海外基金。於是你把全部的儲蓄拿出來投資。兩個月以後,那些錢有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你伏在朋友的肩膀上嚎啕大哭,他告訴你,他也接過兩封這種神秘信,但寄到第二封就停了。他說,第一封信的預測正確,但第二封不正確,之後就没再收過信了。

  這是怎麼一回事?那些騙子玩的把戲是,他們從電話簿找出一萬個人名,寄出後市看漲的信給其中一半的人,後市看跌的信給另一半的人。一個月後,將有五千人接到的信預測正確,然後再針對這五千人如法炮製。再一個月後,剩下二千五百人接到的信預測正確,如此直到名單上剩下五百人,其中會有兩百人受騙上當。因此騙子只要花幾萬元的郵資,便可賺進數百萬元。

  在這裏存活者反而是最倒楣的人~

誒~這手法似曾相似吧~ 真是像極了某些投顧老師的作法~ 懂了吧。

還是不懂嗎?! 有時候騙人的技巧也會進化,難怪我們不容易弄懂~
假設你會在差不多的時間裏,接到某A老師的簡訊大力推薦a檔股票(或指數);B老師推薦的b檔股票(或指數);C老師推薦的c檔股票(或指數);D老師推薦的d檔股票(或指數) ,甚至還有EFGH...等等老師,一個月過去了結果ABCD老師推薦的股票上漲了,接著你又接到ABCD老師各自推薦的標的,又隔一個月AB老師準確預測了,你開始相信AB的能力而加入了他們的會員,下個月則是A老師又準確預測了一支標的,A老師連中三元,於是你會奉A老師如神明一般,錢就這樣跟他去了~

其實不管什麼ABCDEFG...都是同一個公司的老師,瞭了嗎?


以下文章來自: https://blog.xuite.net/tipo_jeff/wretch/170679715-%E5%AD%98%E6%B4%BB%E8%80%85%E5%81%8F%E5%B7%A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udewilsoocta 的頭像
    judewilsoocta

    投顧老師分析師

    judewilsooc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